抗雌激素效应:克罗米芬治疗失败的可能原因
由于克罗米芬异构体具有长半衰期,克罗米芬难免会对外周组织(子宫颈内膜、卵巢、卵子和胚胎)产生不良抗雌激素效应。这就解释了接受克罗米芬治疗的患者的排卵和怀孕率之间的差异,即解释了克罗米芬治疗失败(有排卵但未怀孕)的原因。多项研究报告了克罗米芬对子宫颈粘液的质量和数量、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发育、卵泡或黄体类固醇激素生成、卵子受精和胚胎发育的不良效应。子宫内膜被认为是克罗米芬治疗方案中,需要攻克抗雌激素效果中最重要的一环。成功移植需要受精卵在子宫内膜着床,同时腺体和基质发育。【一项有趣的研究前瞻性地应用了子宫内膜的形态分析,该分析是一种量化、客观的技术,在一组正常女性中研究克罗米芬对子宫内膜的作用。在该研究中,克罗米芬对子宫内膜造成损害,表现为腺体密度降低、卵泡数量增加。此外,在因不明原因不孕或为诱导排卵而接受克罗米芬治疗的女性中,发现30%的女性出现子宫内膜变薄至低于保证移植所需的子宫内膜厚度。其他研究也确定了这一发现。
克罗米芬治疗期间,发现黄体早期和围着床期的子宫血流减少。此外,还发现克罗米芬对受孕以及小鼠和兔胚胎发育的直接不良效应。
几个研究员试图通过在克罗米芬治疗期间给药雌激素来克服抗雌激素效应。一些研究报告,根据此方法子宫内膜变厚、怀孕率提高,而另一些研究则报告了雌激素给药毫无益处甚至会造成伤害。另一种方案是,在月经初期而不是在第5天服用克罗米芬【,以便在排卵和移植前,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抗雌激素效应。第三种方法是联合另一种ER调节剂(如三苯氧胺)给药,其伴随克罗米芬给药时会对子宫内膜产生不良抗雌激素效应,或使用三苯氧胺作为克罗米芬的替代药物。但是,所有这些方法均未完全避免克罗米芬的外周抗雌激素效应。近期刊物表示,高剂量的大豆异黄酮可能克服克罗米芬对子宫内膜的抗雌激素效应。该报告仍有待其他研究员确认。